你需要掌握這兩個要點
然而,這兩個指標得出來的結論往往很粗糙,甚至是常常偏失誤。所以很多人才說,成長性公司,很難投資鑒定。同樣一份報表,可以讀出完全相左的結論。
我常笑稱這是「數字的詛咒」。也就是許多人在讀財報時「只專注看數字,而完全不看周遭環境」。
那么,有沒有另外的思路或方法,可以相對的找出與現實更貼近的答案呢?
以下我分享幾個我自己最近從精讀品牌、定位、公司經營時找到的視角。
要找到成長型公司,首先我們得具體定義,我們現在是在找什么樣的成長?
成長主要有分:營收成長、利潤成長、營運效率成長。
很多人往往是一看到「營收成長」、「利潤成長」就高潮了。
但殊不知的是,財務報表的這兩個數字,其實都是能夠「調整」出來的。你見到的未必是真的發生的。
所以要拿來判斷的基準,反而不是財務報表的數字,而是大環境市場的需求供給。
在 <<場景方法論>> 提到了一件事:
所以一個時代,往往是社會上興起了一股稀缺。此時,市場上有極少數的公司,能夠捕捉到了這次的機會。所以,它們所得到的市場上的暴利。(顯示在財務報表上的就是營收上升、凈利上升、凈利率上升)
當其他人看到了這股稀缺,且解決方案也開始被普及后。大家開始追求「品質」與「服務」。所以,公司的競爭力轉而要求為運營效率。(顯示在財務報表上的就是凈利率、總資產周轉率)
到了數量和品質滿足之后,時代紅利也過去了。此時追求的是場景內的細化。
創新理論「從第一區線跨越不連續性創造第二曲線」的「創新+選擇(市場選擇)=第二曲線」,是個偽理論。是個以結果論倒推的偽定理。
因為本質上需求與解法一直都在。而是轉換了「場景」與「連接方式」。
舉個最有名的例子來說:PC 轉換成 mobile 時代。人類一直有降低重復性工作的剛需。只是初期發展形式是 PC。然而使用 PC 的場景僅限于固定場景如家里、辦公室等座位。
而智慧型手機,能夠做到的是讓人類超越空間背景,隨時隨地自動化解決生活中遇見的問題。
所以 iphone 在 2006 年被發明后,創造了因「場景轉換帶來真空」引發的一大波的「稀缺」。這股稀缺帶來了一大堆移動互聯網公司的「暴利」。
所謂的場景切換。其實是重新切碎時空、座標背景、人與人之間的協作方式,重新設計出的頻次效率提升方案。
而是得需要考證
目前這個公司所在的品類處于
如果是稀缺期,那么這個行業中這個公司的解決方案,稀缺性能夠保持多久?這個公司如何保持自身方案的稀缺性。
如果是品質競爭期,這間公司的運營方案與市場鎖定,如何可以保持營運效率上的優勢,繼續保持超額利潤。
再來,在品牌定位理論中,常見的「品質」、「價格」、「服務」并不能算是特性。因為這是在資本高度競爭下,差異會最快被填平,且幾乎無法形成護城河的地帶。
所以如果一間公司,明明是產品公司,優勢卻是「品質高」「價格低」「服務好」,卻不賺錢,活生生把自己做成了變相的渠道商。那么就得考慮這間公司的「成長性」是否為真?
一間公司的成長,首先表現的必然是營收上升,而后凈利上升,而后凈利率上升。當凈利率上升不動后。然卻始終有競爭優勢,此優勢會體現在總資產周轉率持續上升中。
我們前面說過,財務報表都是能夠「調整」出來的。所以往往市場「感覺」一個行業品類不行了。該公司的營收,ROE 與凈利率始終亮麗。讓人捉摸不清。
如 2016 年, 2017 年,蘋果公司產品的頻頻漲價,以及供應鏈工廠的訂單減量,其實已經顯示頹勢。但是 ROE、凈利率卻沒有絲毫波動。
直到了 2019 年 1 月,蘋果終于粉飾不下去,一篇公告承認環境嚴峻,造成了股價暴跌。
首先,在一間上市公司本質上業績在衰敗時,ROE 、凈利率、甚至營收未必會馬上開始下跌。
因為這三個指標,是投資人看得懂也唯一關心的工具。如何調整策略讓投資人看不出來呢?
試想你是這間公司上班的人,一間公司如果貨天天賣不出去。只能靠漲價勉強撐著。你會覺得這間公司在成長嗎?會睜著眼睛說瞎話說:「我們公司的凈利率與 ROE 沒掉」嗎?
但是反過來,投資者看報表時卻常常說「這間公司的的凈利率與 ROE 沒掉就好」。存貨在庫天數上升或應收帳款天數上升「只是細節」不用理會。
這就是以財報視角去鑒定成長型公司會具備的大盲點。
我在與朋友聊天,提及這當中里面的理論時,很多投資界的朋友往往大贊這些論點,簡直是打穿盲點。
其實,這只是回歸本質。
資本投資獲利,本質是將資本投入一個能夠制造商品,銷售商品的事業,再轉換為金錢,得到增值回報。
而事業的風險在于
所以正確的目光,其實反而放在兩個數字的長期增長與下降:
當貨越好賣,應該是供不應求,或者是制造后很快的銷出去。當公司非常有競爭優勢,體現在收款的強勢弱勢。越強的越有立場提收現金。
我們在鑒定一間公司的增長時,首先得先看這間公司
來鑒定這間公司是不是一間真成長公司。
分類:精選文章 2019-09-27